
导读鼎牛网
近日,在上海市规划资源系统规划专业人才实务培训第五课暨市规划院2025年度高层次人才培训“浦江学堂”第四期上,德国ppas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大师张宁博士,以“城市更新的德国经验与中国实践”为题进行深度分享。张宁博士结合其深厚的国际背景与丰富的本土实践,系统解读了德国城市更新的系统性支撑体系,并分享了在上海嘉定新城远香湖、黄浦外滩02单元等项目的创新探索。
本文字数:2308字
阅读时间:7分钟


张 宁
德国ppas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大师、博士
01
城市更新:永恒的城市挑战鼎牛网
张宁博士指出“更新是城市的永恒挑战”。他引用了德国斯图加特学派理论家Gerd de Bruyn的观点,强调都市是“第二种秩序的人造物”,处于持续生长和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新陈代谢与更新。无论是德国的多特蒙德凤凰湖,还是上海的南京路外滩,都印证了城市需要连接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ppas始终秉持“以设计成就社区、场所与城市发展的全新可能”的理念,而应对世界各地的更新挑战,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
02
德国经验:系统支撑下的精密更新
张宁博士对德国城市更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德国城市更新基于系统的需求监测(Raumbeobachtung)。这项工作由德国联邦建筑、城市和空间研究所(BBSR)主导,构建宏观(LRB,城市动态监测)、中观(IRB,城市结构监测)、微观(片区信息收集)3个层面的全域监测系统。其核心在于以社会数据为导向,通过精准分析人口流动(增长或流失)、年龄架构、家庭收入、移民比例等指标,深挖空间问题的社会根源,而非仅关注物质空间数据。这些监测结果一方面直接用于指导政府资源投入方向,践行“等值化发展”理念(如大规模资金投入收缩的东德地区);另一方面检测结果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指引,用于后续解决城市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基于精准的问题识别与监测,德国通过针对性的促进政策予以回应。1971年颁布的《城市建设促进法》(Städtebauförderungsgesetz)奠定了国家层面系统性更新的法律基础。面对多样化的挑战(城市遗产保护、两德统一后的重建、中心城区衰落、城市结构重组、社会融合需求、生态发展目标等),德国以动态编制精细化专项促进项目(如应急项目、示范项目、社会城市计划等)的形式予以应对。每个项目都有多维度的支撑,如技术手册指导基层操作,捆绑政策与资金引导方向,整合土地产业政策包,树立实施标杆的示范项目等。资金筹措方面,德国通过多口径资金的创新性统筹使用,特别是在涉及社会目标的更新中(如柏林Samariterviertel),融合城市建设资助、社会住宅资助、产业资助(如KMU促进计划)、空置房清理计划(LEBE)等多种资金流,辅以租金限制、特定人群准入等机制,确保社会融合目标得以实质落地。
为确保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德国构建了一套精密严谨的实施管控工具箱(RBGA)。框架规划 (Rahmenplan)将城市设计的核心构想(如关键界面活力、标志性高点、核心功能控制点)进行抽象提炼,为后续工作奠定框架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分阶段逐步深化的建造规划 (Bebauungsplan)(从区域规划控制,到土地出让协议条件,最终形成深度管控的建造B-Plan)来确保“精度”,以建造B-Plan作为最终法定规划。对于非核心区域,则依靠建筑造型指引 (Gestaltleitlinie)来规范屋顶形式、立面元素等,在保证整体协调的同时允许个性表达。为确保城市设计的贯彻落实,德国设立了设计顾问委员会 (Ausschuss)制度。这个由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和政府代表组成的跨界委员会,从规划阶段就介入,持续跟踪至建筑落成,负责竞赛评审、方案审查,确保最初的设计意图得以落实,并能灵活处理实施中出现的弹性问题。
03鼎牛网
中国实践:德国经验的在地化探索
张宁博士分享了其团队将德国系统性思维融入上海两大典型项目的实践。
在嘉定新城远香湖中央活力区项目中,团队面临的挑战是在已建成区中进行“织补式”更新,以激活新旧空间结构。团队提出了“点”(轨交枢纽与门户)、“谷”(Bright Valley活力通廊,提供垂直连接与共享空间)、“轴”(文化魅力轴)、“岛”(凸显中心的Vertical Garden地标)、“环”(串联安藤忠雄、马清运等大师作品的2.8公里Culture Loop文化环)、“片”6大空间要素,构建了嘉定“新三件套”(环、塔、谷)的愿景。为了增强设计的可实施性,团队借鉴了德国精细化管控思路,在控规中创新性地引入了“街区内部廊道引导”“关键空间活力功能”“不同标高密度管控”等图则控制要素,有效保障了设计理念的实现。该项目荣获上海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一等奖。
第二个案例是黄浦区外滩02更新单元项目,ppas以“三师联创”中的责任建筑师介入项目,与规划师、评估师之间形成了充分的沟通,保障了项目更加贴近落地。该项目旨在破解外滩地区长期存在的“主街光鲜、背街局促”“立面璀璨、内院杂乱”“功能单一、活力不均”等核心问题。团队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打造“玉玲珑之心”——构建一个“多孔结构”,打开封闭的历史街区,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具体策略包括:以内院为核心重整街坊,识别并改造12个Block内大小各异的内院,形成迎宾中心、艺术市集、创想露台、绿映中央等4种特色类型,显著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与可达性(内院公共区域面积从极小规模增至约1.3公顷);建立层级化步行网络系统,通过“巷弄 (Gasse)”“通廊 (Passage,要求7*24小时开放)”“街道”3层结构,并辅以特殊材质和标志设计强化主脉络,将步行友好空间从510米大幅拓展至2.5公里;探索社会目标的空间融合,团队借鉴德国城市更新经验,为了实现城市更新的社会目标,通过全民共享居住空间的设计、小型更新资金池设立、提供保障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增加社区凝聚力的活动等策略,对与空间相关的措施开展了系统梳理,围绕更新目标反复讨论落地可能与实施便捷,最终形成了一套措施体系化与可度量的设计成果。这一探索最终赢得了国际认可,荣获2025年德国国家设计奖(GDA)金奖,成为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类别唯一金奖,也是全球11个金奖项目中唯一的中国项目。
本文来源:规划上海SUPDRI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理论研究 |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老旧社区更新策略研究——以重庆市戴家巷社区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理论研究 | 整体性视角下历史街区与邻近地区共生模式判别及其协同更新路径研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一位德国教授眼中的智慧城市:流行概念的幕后推手、挑战和启示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